QUAD studio
  • Home
  • 主页
  • 主頁
  • About Us
    • The Team
    • Awards
    • Publications
    • Journal
    • Career
  • 关于扩道
    • 我们的团队
    • 奖项
    • 出版
    • 日志
    • 工作机会
  • 關於擴道
    • 我們的團隊
    • 獎項
    • 出版
    • 日誌
    • 工作機會​
  • Projects
    • Architecture
    • Urban
    • Interior Design
    • Landscape
    • ART and Installations
    • Product and Branding
  • 项目
    • 建筑
    • 城市设计 ​
    • 室内设计 ​
    • 景观
    • 艺术装置 ​
    • 产品及品牌设计
  • 項目
    • 建築​
    • 城市設計
    • 室內設計
    • 景觀
    • 藝術裝置
    • 產品及品牌設計
  • Contact
  • 联络
  • 聯絡
  • Home
  • 主页
  • 主頁
  • About Us
    • The Team
    • Awards
    • Publications
    • Journal
    • Career
  • 关于扩道
    • 我们的团队
    • 奖项
    • 出版
    • 日志
    • 工作机会
  • 關於擴道
    • 我們的團隊
    • 獎項
    • 出版
    • 日誌
    • 工作機會​
  • Projects
    • Architecture
    • Urban
    • Interior Design
    • Landscape
    • ART and Installations
    • Product and Branding
  • 项目
    • 建筑
    • 城市设计 ​
    • 室内设计 ​
    • 景观
    • 艺术装置 ​
    • 产品及品牌设计
  • 項目
    • 建築​
    • 城市設計
    • 室內設計
    • 景觀
    • 藝術裝置
    • 產品及品牌設計
  • Contact
  • 联络
  • 聯絡
Search

回顾极速彭涨中的大都市

2/10/2019

1 Comment

 
Picture
2019年1月22日,在香港SCAD的地方法院审判室进行非凡会议。 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意未来主义者齐聚一堂,讨论城市的未来。 我们的讨论始于珠江三角洲大湾区的情况,但实际上,讨论不仅仅涉及这城市,这讨论影响着世界上每个城市。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迁移到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
PictureRodrigo介绍了小组成员
​

Picture受众是设计专业人员和学术界人士
​

随着人们大量涌入城市生活和工作,其基础设施面临压力。 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垃圾? 有足够的生活空间吗? 我们如何减轻街道交通负荷? 随着建筑物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科技是否正在改变我们购物和娱乐的方式?
Picture谈话开始时气氛轻鬆
​

这些问题为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Rodrigo Buelvas教授和QUAD建筑设计工作室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小组成员参与讨论:
PictureHassam谈论科技和机器如何改变我们的构建方式
​


​Hessam Kazemzadeh –来自美国三藩市的Continuum。


Hessam是SOM的正式设计工程师,是一位有远见和创新的从业者,他在创新,科技和建筑的范畴工作。 他一直在为建筑行业提供经济和创新解决方案作先锋。 多元化的工作范畴包括複合多功能型建筑,新颖工程系统以及与知名建筑师和艺术工作室合作。

​Rob Garrett–Black Sheep Restaurants


来自南非德班,背景为室内装饰和家具设计师。Rob对视觉上的所有事物都怀有真挚的热情,视自己为收集各式物品的人。把感兴趣的事物收集并将它们拼接在一起,以形成具有凝聚力的设计叙述。作为餐厅(Black Sheep Restaurants) 的设计主管, Rob与室内设计师,建筑师,图像设计师,时装设计师,摄影师,摄像师和厨师组成的团队合作,通过香港许多名餐馆的内饰,品牌和氛围传达发人深省的故事。
PictureRob 集中谈论科技如何分散人类的注意力以及我们选择的城市生活怪癖

PictureAnil让我们在科技创新的汪洋中铭记人类的身份

Anil Mistry –来自英国的经验设计总监,跨越时尚、艺术、电视、设计、喜剧、广告、数位媒体互动和摄影等领域。 他曾在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和华特迪斯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担任创意总监一职,自2013年以来,他专注于担任体验性创意总监和顾问。 他的作品跨越设计,科技,娱乐,空间设计和人类行为之间,结合起来创造出改变人类感觉,思维和行为方式。 现在,为全球知名品牌开发体验性广告系列和概念,包括IBM、耐克、佳能、雅诗兰黛、苹果、百加得和索尼。
PictureDavid集中讨论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购物和消费方式,以及如何在香港这样的高密度城市中创建更多公共领域。


David Buffonge – Lead8

在加勒比海长大,在英国学习,是一位屡获殊荣的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在国际建筑和城市设计领域拥有20多年的经验。 他对塑造建筑环境的热情以及环境因素对建构地点的影深入了解,促使他参与了亚洲许多着名建筑设计。

​邓伟坚– 扩道建筑设计事务所

于1970年在香港出生,并于1972年移居英国。1989年,邓伟坚在伯明翰建筑学院学习,于1993年移居伦敦,就读于西敏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他在Archigram的David Greene的指导下,于1995年获得RIBA银牌奖最佳国家文凭项目奖。他认为,创意世界正不断发展,设计师变得更多才多艺。 设计师不是一个人做很多事情,而是我们很多人专注于一件事,从而为客户提供丰富的设计解决方案。
Picture邓伟坚(Wai Tang)着眼于城市的基础设施以应对不断增长的人口

Picture
Rodrigo倾听并尝试使所有讨论有意义
Rodrigo Buelvas教授–来自哥伦比亚的SCAD

Rodrigo 是多学科设计师,创意思想家和教育家。 拥有10多年的行业经验,将教育工作者添加到个人资历中。 Buelvas热衷于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利益相关者合作以增强学术课程,并与行业专业人士合作进行跨学科研究,实验实践和社区合作。
​我们组织这次活动,邀请具有不同设计特徵的设计师激发不同的思维方式。 设法打开许多不同的主题进行讨论,以至于太多内容,以至于无法完整总结,只好设法捕捉一些设计要点。
Picture小组成员在同一主题表达各自意见引导观众
​

人口急速膨涨的城市
​

由于就业机会,住房质量和生活成本的考量,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城市。 如今,全球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的城市中,即超过35亿人口,以至城市无法正常运行。 在高峰时间,花在通勤的时间比以前更多。 大多数城市都已达到最高容量,那麽我们该怎麽办? 是时候重新考虑城市运作方式。
Picture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中,在郊区生活在城市工作的旧观念不再有效
​

Picture必须考虑到城市要更紧凑更高效,为此对基础设施需要进行根本性的改变
​

多用途城市

通过结合工作、生活和娱乐领域,可以创造更高效的生活方式。 通过减少参与每次活动的交通时间,有更多时间去做想做的事情。 尤其是在香港和深圳这样人口稠密的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多用途开发,人们真正看到了它的好处。 办公室连接到公共广场,零售处注入娱乐,并完全连接到住宅公寓。

PictureX大都市是中国某个地方的测试城市。 扩道建筑设计目的是解决未来城市的需求?
​

多层公共领域
​

随着城市变得密集,必须创造更多户外空间,以便城市能够有效呼吸。 David Buffonge解释了Lead8 Harbourloop的概念;
PictureLEAD 8设计原意,habourloop是将港口重新归还给公众的概念。
​

HarbourLoop的愿景是将港口临海地段转变为标誌性的23公里城市自行车道、跑步和步行网络。 HarbourLoop将是香港首个优先考虑零碳排放方式的交通网络,将香港与九龙连成一体。 这条路线充分利用举世闻名的维多利亚港。
Picture
Buffonge认为迫切需要投资更多以人为本的多式联运网络,以补充和联繫香港,并促进健康而积极的出行方式。 HarbourLoop运用横向思维,香港本土设计和工程专家,对公共领域和运输技术的投资,可建立更高效、灵活和世界级的网络,是香港的首次。
​
Picture
缓解交通
​

为了减少街道上的交通拥挤,可以结合使用跨城市铁路、地铁和自动公共交通等来增加不同的通勤方式。 在个人的层面上,如果可以设计一个系统,实现100%自动化使所有车辆都能共享,那麽就不需要拥有汽车甚至停车场吧? 还可以通过无人机或在地下建立物流专用通道来分散包裹运输的使用,减轻道路的物流流量。
Picture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必须创造多层次的交通,超级TOD

Picture
Picture
​废物气化
人口稠密的城市造成大量垃圾。 以前的日誌中曾提到过,香港的垃圾堆填区将在2020年饱和,到2030年中国的垃圾量将是美国的2倍。 有许多方案解决此问题,其中值得一看的是气化。 如果可以利用废物为城市提供燃料怎麽办? 除玻璃和金属外,所有废物都可以气化至其原始质量的5%。
为此,所有建筑物都必须装有废物处理基础设施系统。将所有废物输送到集中废物处理厂,可以回收或气化。气化过程产生的能量可用于为城市供电。 研究证明,气化可以成功用于区域製冷。
Picture
新现实
​

最近,我与Archigram的David Greene多次电邮往来,使我意识到技术的发展。 传真发明于1926年,电传发明于1933年,然后用了60年才引入了SMS。 在世纪之交的短短10多年中,有了Google,LinkedIn,Facebook,Youtube,Twitter,Instagram和Snapchat,它们各自扩展了今天交流沟通的模式。 关键是,只能用当今的技术推测对未来的影响,而明天可能会有一些发明改变未来的生活方式。
Picture只能根据今天的知识进行设计。 谁知道将来会拥有什麽技术?
​

消费者与产品

在一个大都市裡,人们渴望娱乐、一个有趣的话题是购物和娱乐在过去十年中发生的变化。 随着在线购物的兴起,世界各地的大型购物中心正在演变为不仅仅是“商店”。 5年前,还没有体验设计师。
Picture
如今,品牌正将其产品加入体验式设计。 如此,以至于个人不仅可以通过视觉上享受生活品牌,而且可以通过所有5种感官享受,定位個人喜欢的事物,并沉浸于品牌中。目的是让个人日常生活中留下难以忘怀的品牌记忆。

大型购物中心现正变得越来越像体验馆,在这裡,与这些体验节点相连的商店专注于个人喜好及其所享受的事物。
Picture
人类身份的觉醒
​

Anil Mistry提出的一个有趣的话题不追赶技术,人类根本是社会动物。 随着科技和互联网发展,需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而不被社交媒体及数码世界佔据。 必须了解技术是辅助工具,不应控制个人身份和做什麽事。罗伯·加勒特(Rob Garrett)提到,人们如何在社交媒体中与朋友分享,而却忘了亲自经历这刻!
Picture
​在长达一个小时的问答环节中,有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照顾人口老化

人的寿命更长,随着人口老化,社会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些人大多数将搬入家中,由护士照料,似乎是一个糟糕的生命结束。 坦白说,孩子长大后拥有自己的生活,一起生活产生不必要的摩擦,但是还有其他选择吗?
Picture
​问答环节持续了个多小时,其中详细讨论了未来的许多主题

Picture
Picture
“比起独自一人老去,我宁愿和亲密的朋友一起过渡过最后的日子,共渡美好的时光。” Anil 阿尼尔说,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确的,并且是共同生活概念的良好典范。
从共同工作到共同生活?
​

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必须寻找容纳更多人的方式。 其中一种方法是共享工作和生活空间。 现代城市中有许多非常成功的共享空间。 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15年以上,我相信共同工作空间非常容易适应。 但就共同生活而言,则更为複杂。 在一天辛苦工作后,大部分时间都想寻求隐私,给自己一些休息时间。 为了共同生活,需要仔细定义公共和私人之间的界限,以使两者之间达到平衡。 可以共享哪些空间,什麽空间是私有的,以及它们之间的共有空间。 就个人而言,除非我们的生活方式取得突破,否则,同居空间对于刚从城市开始生活的单身人士或喜欢陪伴的老年人比与家庭生活的人更有效。
Picture
Picture
Picture
​当晚讨论了更多内容,例如自动化构建和增强现实,保留所有讨论内容以供将来就此主题继续讨论。 以SCAD HK简介和在金钟碰杯结束。
如果对设计讲座感兴趣,请在Facebook或Instagram上赞我们,或再次访问此网站以获取将来的通知。
1 Comment

    作者

    我们在此平台不时分享创意思维,请留意更新。
    ​

    已隐藏 ​

    March 2021
    December 2020
    November 2020
    October 2020
    August 2020
    July 2020
    April 2020
    August 2019
    July 2019
    February 2019
    June 2018

    分类 ​

    All

    RSS Feed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Home
  • 主页
  • 主頁
  • About Us
    • The Team
    • Awards
    • Publications
    • Journal
    • Career
  • 关于扩道
    • 我们的团队
    • 奖项
    • 出版
    • 日志
    • 工作机会
  • 關於擴道
    • 我們的團隊
    • 獎項
    • 出版
    • 日誌
    • 工作機會​
  • Projects
    • Architecture
    • Urban
    • Interior Design
    • Landscape
    • ART and Installations
    • Product and Branding
  • 项目
    • 建筑
    • 城市设计 ​
    • 室内设计 ​
    • 景观
    • 艺术装置 ​
    • 产品及品牌设计
  • 項目
    • 建築​
    • 城市設計
    • 室內設計
    • 景觀
    • 藝術裝置
    • 產品及品牌設計
  • Contact
  • 联络
  • 聯絡